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

消化科主任:养胃没有偏方,记住4个提醒就行!

2024-05-21 10:142362039健康网https://disease.39.net/a/23120

程先生之前一直在一家公司担任销售经理的工作,由于经常需要加班应酬,喝酒也常常无法避免,没过几年程先生的胃就受不了了,经常胃痛,而且还会出现反酸和烧心的症状。

在妻子的建议下,程先生换了一份工作,终于不用再经常喝酒应酬了,于是他也开始关注如何养胃。

程先生听父母说喝粥、吃面条对养胃特别好,他的父亲就是经常喝粥,现在胃很好,于是程先生也开始了自己的养胃之路,每天都喝粥、吃面条。

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,但是这一年来却并没有感觉胃有好转,反酸和烧心的症状还是时常会出现。这让程先生感到十分郁闷,都说喝粥、吃面食养胃,为何到了自己这里就不行呢?



坚持喝粥、吃面条,究竟是养胃还是伤胃?

·喝粥

首先,值得肯定的是,喝粥确实对养胃有一定的好处,粥温软,容易消化,自古以来就有喝粥养胃的观点。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宋新认为,粥加热熬煮的时间比较长,含有的水分多,淀粉糊化也更加充分,很容易被分解为葡萄糖而吸收进入血液内。

所以喝粥能够减轻肠胃的消化负担,非常适合消化功能不好的肠胃道疾病患者、老年人以及一些衰弱的患者,还能为经常吃大鱼大肉的人给胃部“减负”。

此外,在手术后患者的饮食首选也是容易消化的小米粥和大米粥。因此,对我们来说,喝粥容易被人体消化,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,喝粥确实是一种养胃的方法。

但是,对有些人来说,喝粥养胃却没有作用,这是为什么呢?营养师宋新认为,喝粥虽然能够温暖肠胃,但是喝粥养胃并不是人人都适用的。

喝粥养胃更适合老年人、孩子、胃酸分泌少、胃动力不足、脾胃虚弱以及术后患者,但是胃溃疡患者、有反酸、烧心等症状或反流性食管炎、高血糖、胃下垂等人群就不适用喝粥养胃。

此外,不能长期一天三顿都喝粥,而且不同体质的人喝粥也有不同的选择,比如脾胃虚弱的人就不适合多喝红豆粥和绿豆粥等。对于本身没有胃病的健康人来说,不能长期喝粥,否则不利于肠胃的蠕动和营养均衡。



在喝粥养胃的时候,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些误区,导致不仅无法起到养胃的效果,反而加重了症状。那么,喝粥养胃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呢?

误区一:长期喝粥

唾液中含有很多酶,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而分泌这些酶是需要通过咀嚼来刺激的,经常喝粥的话会缺少咀嚼动作,就会减少酶的分泌,降低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率,就会增加胃的负担,同时还会影响食物在肠胃中的消化和吸收

此外,长期喝粥会使胃肠蠕动减慢,导致消化功能减退,这样就无法起到养胃的目的了。

误区二:不分症状喝粥

喝粥会使胃容积和重量在短时间内加大,对于胃下垂的患者来说是不利的,而且有烧心、反酸的人如果喝稀粥容易上泛而加重症状,所以这类人群也不适合喝粥。

误区三:一天三顿都喝粥

有些胃病患者觉得喝粥很养胃,而且喝了很舒服,于是一日三顿都喝粥,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,长期喝粥容易因为营养摄入不均衡而导致营养不良



如果想要依靠喝粥来养胃,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?

首先,如果胃不舒服,可以适当喝粥来减轻肠胃的负担,但是不要每餐只喝粥,否则容易导致胃功能不全。很多人认为小米粥养胃,这是因为喝小米粥有一定中和胃酸的作用,但是等到胃功能恢复正常后,还是应该要正常饮食。

其次,喝粥也要注意营养均衡,过度喝粥容易出现问题,在身体虚弱或肠胃不适的时候可以喝粥来调理,但是也要注意摄入其他营养元素,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,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摄入所需的维生素和能力。

最后,就算经常喝粥,也要注意变换粥的原料,可以用不同的食物来制作粥品,比如豆类粥、五谷粗粮粥等,这些粥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,还能帮助恢复胃功能。

·面条

面条和粥一样,容易消化,对养胃确实有一定的好处,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,适当吃面条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,而且面条中的碱具有中和胃酸效果,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来说能够缓解胃部不适。

但是,面条能否被肠胃消化和吸收还要看它的制作和加工方式,有些面条十分筋道,这种面条不容易被人体吸收,而且会肠胃中发酵形成胀气,导致腹胀、腹痛,所以最好不要长期食用面条,可以搭配一些其他的食物来均衡营养。



这4条养胃谣言,同样不可信

关于养胃,还有这4条谣言也有很多人深信不疑,其实并不可信。

只吃素不吃肉

一方面,并非所有的肉类都是不容易消化的,肉好不好消化和烹饪的方法有关,比如蒸煮的就容易消化,而煎炸的肉类就不容易消化,而且还和吃多少有关,一次大量吃肉就不容易消化。此外,还和肉的种类有关,鱼肉、鸡肉和鸭肉比牛肉、羊肉容易消化。

另一方面,并非所有的蔬菜都是容易消化的,比如韭菜、芹菜等这类蔬菜的纤维多而且粗糙,不仅难以消化,还容易磨损胃黏膜,导致胃部不适。

如果只吃素食不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,而且很容易让人感到饥饿,导致多吃进食,反而容易加重胃病。因此,养胃不能只吃素,要荤素搭配,还要注意烹饪方式。

少食多餐

少食多餐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养胃方法,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副主任医师刘赓解释,针对肠胃功能衰退的老年人以及一些特殊人群,比如术后患者,这部分人群的肠胃功能下降,需要通过少食多餐来减轻肠胃的负担,否则容易消化不良。

但是对于急性胃炎、胃、十二指肠溃疡、急性肠炎的患者来说,如果每天少食多餐,容易增加胃酸的分泌,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复。

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的主任医师胡运莲认为,养成一日三餐的进食习惯,有利于胃酸分泌和胃的运动形成相应的规律,但是进餐次数打乱反而会使胃得不到休息而出现问题。

常吃苏打饼干

苏打饼干中含有碳酸氢钠,这种碱性物质有利于中和胃酸,可以缓解烧心的症状,但是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吃苏打饼干可以养胃。

而苏打饼干中的油脂含量较高,脂肪含量几乎都在20%~30%左右,如果认为常吃苏打饼干就能养胃并不值得。此外,苏打饼干中含有碳酸氢钠,不适合肾病和高血压患者食用。

吃热食养胃

吃热食不仅无法养胃,反而会对食管和胃部带来伤害,在正常的情况下,人体的食道和口腔温度在36.5℃~37.2℃之间。

吃太烫的食物容易烫坏口腔,导致溃疡、起泡等症状,长期下来还会损伤食管黏膜,诱发黏膜质的变化,甚至癌变。

专家建议,吃的食物最好在10℃~40℃左右,千万不要吃过烫的食物,从胃部的生理来看,食物凉一些再吃反而对肠胃和消化道是一种保护。


养胃的好办法,认准这4点

想要养胃,除了要注意避免养胃误区外,还可以通过这几点做起:

远离冷饮

经常喝冷饮对胃部健康是十分不利的,因为在寒气的刺激下,胃部血管会快速收缩,胃部就会需要更多的气血供应,那么就身体就需要调动更多的血液来供应给胃部。

其实就是用自身的能量来加热喝进去的冷饮,这时候不仅胃部会受到伤害,心脏、脾脏等器官也会受到不良影响。

拒绝高温

吃东西不要在太烫的时候吃,最好放凉一点再吃,否则容易烫伤口腔粘膜、食道和胃部,长期吃过烫的食物容易引发多种疾病,甚至是癌症,想要养胃最好吃10℃~40℃左右的食物。


吃八分饱

人体的消化系统需要消耗身体的能量来消化食物,如果吃太饱并不利于养胃,容易加重对肠胃的负担,导致消化不良,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气血供应。

此外,吃得太饱胃部的排空速度缓慢,胃酸分泌增多,就会加大对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,加重胃食管返流症状。因此,吃八分饱是最好的选择。

细嚼慢咽

吃饭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被嚼碎,这样可以让胃部更好地消化食物,减轻胃部的负担,从而达到养胃的效果。


养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起到效果的,需要从多方面做起,喝粥、吃面条虽然有一定的养胃效果,但是不是人人都合适的,需要根据的实际情况来养胃。


举报
收藏 0
打赏 0
评论 0
2025运动手表终极对决:专业性能、续航与生态的深度博弈
运动手表的选择本质是性能冗余度与使用场景的博弈。专业跑者需为0.1%的精度提升支付溢价,而都市健身人群则更关注智能交互与续航平衡。2025年的市场已呈现明显分化:佳明、高驰、颂拓深耕垂直领域,华为、苹果、OPPO构建生态壁垒,用户需警惕“功能堆砌”陷阱,回归运动本质需求。正如资深跑者所言:“最好的手表,是戴到第十年仍能陪你PB的那一块。”

0评论2025-04-2943

韧带拉伤修复全攻略:科学康复指南助您重返运动场
韧带修复不是简单的“时间游戏”,而是精准的生物力学重建过程。从微观的胶原纤维交联到宏观的运动模式重塑,每个环节都需要科学指导。记住,当您再次系紧鞋带准备运动时,强健的韧带将是身体最忠诚的“守护者”。如损伤后6周仍有关节不稳或疼痛加剧,请及时寻求运动医学专科医生的帮助。

0评论2025-04-2258

跌打骨伤怎么搞:科学应对与康复指南
跌打骨伤虽然常见,但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,就能减轻损伤程度,加速康复进程。在面对跌打骨伤时,应保持冷静,及时就医,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。同时,加强预防意识,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跌打骨伤的发生风险。

0评论2025-04-1776

未来十年医药政策:驱动行业变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
未来十年,我国医药行业在政策的驱动下,有望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再到“领跑”的历史性跨越,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0评论2025-04-15135

2025美中关税大战下医药进出口的危机与变局
2025年美中关税大战对医药进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给医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然而,挑战与机遇并存,企业应积极应对,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,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拓展多元化市场,优化供应链布局。同时,政府也应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,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医药行业将能够克服困难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0评论2025-04-12290

观微知著:从日常细节洞察身体健康,捕捉癌症与重病信号
健康无小事,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。通过细心观察、及时就医、定期体检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,还能在疾病初期就采取措施,为健康保驾护航。记住,预防永远胜于治疗,让我们从今天开始,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,珍惜每一份健康。

0评论2025-04-11213

全国社保政策核心方针:广覆盖、保基本、多层次、可持续
未来,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这一方针,不断推进社保制度改革,加强社保基金管理,提高社保服务水平,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可靠、更加优质的社会保障。同时,广大参保人员也应增强社保意识,积极参保缴费,合理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,共同推动我国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。

0评论2025-04-09190

AI赋能医药未来:智能研发、精准医疗与药企合作新生态
AI正在重构医药行业的底层逻辑,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数据驱动”,从“批量生产”转向“个性化定制”。对于药企而言,拥抱AI不仅是效率革命,更是生存之战。正如行业预言:“不用大模型的药企,就像不用智能手机的诺基亚。”未来已来,唯有以创新为舟,方能在AI浪潮中领航医药行业新蓝海。

0评论2025-03-28920

构建和谐医患关系:桥梁的搭建与情感的缓和
在医疗领域,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,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显

0评论2025-03-25342

职场高压突围:工作生活平衡与身心调理的破局之道
职场生存不是与压力的殊死搏斗,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策略的持久战。现在开始升级你的"职业生存系统",让高压成为蜕变的催化剂。

0评论2025-03-21927